所有认真的评奖,都有自己的规则在。好音乐的标准≠卖得好的音乐,当然,卖得好的音乐,也有可能是好音乐,田馥甄就是这样,只是在一些规则之下,田歌姬的排名不那么靠前。
第28届台湾金曲奖公布提名有一周了,别说这一周的话题度,即使在发布当天,其热搜排名也很快在微博热搜榜上极速下跌,如果不是仗着还有田馥甄、戴佩妮这些话题度颇高的人,以“遗珠”姿态维持着歌迷的Anti情绪,可能话题关键字#金曲奖#的被关注度会更低。
很多人会问,为什么田馥甄与《日常》专辑没有入围金曲奖那些重量级奖项?“最佳单曲制作人奖(陈珊妮《人间烟火》)”与“最佳音乐录影带奖(比尔贾《独善其身》)”两个外围奖项,更像是安慰性质的,而演唱类、创作类、专辑类都不见田馥甄的踪影,当真是有点不正常。
再回想三年前,《渺小》同样也只在第25届金曲奖上得到“最佳包装设计奖”和“最佳音乐录影带奖(单曲《渺小》)”的提名而已。田馥甄发行第一张《To Hebe》时,评审团主席伍思凯更是直言田小姐“修音过多”,而不给她入围“最佳国语女歌手”奖项。那么金曲奖是通过怎样一层层的讨论、评选而出的呢?你未必知道,三石也不知道。
三石只是就自己一直在参与的某个国内评奖,讲一讲参选流程,刚巧,在最近的一次评奖中,田馥甄也是五强未入,虽然遗憾,但也只能遵从这样的评奖规则。
在一个不卖奖、不接受公关的音乐奖项评选中,我们所有的评审都会认真听取每一张具备评奖资格的专辑,所谓评奖资格,包含有专辑发行日期是否合格、发行介质是数字还是实体、新旧歌曲的占比等条件。
一般每位评审都会根据专辑发行周期内的作品,查漏补缺地听,然后写下每一奖项(专辑奖、单曲奖、男歌手奖、女歌手奖、新人奖等)其认为最优质的入选者,此时不限名额,写1~100个皆可;所有评审提交初审提名表格之后,组委会会统计出每一个奖项得票最高的前八位,再返回到各个评审手中,评审看到每一项八强名单中,如果有还没听过的专辑,此刻可继续查漏补缺。
到了复审环节,评审们就要面对面地交流了,大家会把每一个奖项的八个入围者拿在一起讨论,再投票选出最喜欢的五位,你可以为自己喜欢的歌手拉票,晓之以情、动之以理,得票最高的五个名额,进入终审。
也就是说,其实金曲奖此次公布的提名名单,已经是复审过后的结果了,本届比以往的很多奖项,都多出了一些名额(以往多为五个名额)。
到终审时,会再更换另一批评审,再从各自的五个入围名单中,经过各种讨论、“撕扯”、观点碰撞,产生出唯一得奖者——当然,复审+终审的所有人,是最初投票产生八强名单的评审集体。
田馥甄与她的《日常》,在去年底三石所参与的评奖中,各奖项都轻轻松松入选了八强,只是到五强的讨论名单时,像是“最佳女歌手”“年度最佳专辑”“年度歌曲”这些奖项时,田小姐还真的没有很顺利,一方面,比她优秀的女歌手,比她优质的年度专辑,确实有,《日常》也并非以绝对的实力,值得用年度前五的褒奖来赞许。
仅就三石个人观点而言,在《日常》这个概念之上,田小姐的演唱力度是有些过重的,除了《日常》和《人间烟火》两首歌她的表演很轻,其他歌曲中,都能明显听到她把发声位置刻意向后靠的用力动作。
音乐评审除了看演唱者对声音的掌控技巧,同时也会看演唱状态与音乐本身,是不是有匹配度。田馥甄+《日常》,并没达到100%的匹配,在演唱上的一些些遗憾,甚至还有一些制作上的遗憾,如人声与器乐的配搭;还有听觉声场上,也有小小的冲突感,不知道本届金曲奖的评审们,是不是和三石有类似的感受。
但,《日常》所示范的流行音乐规格,是很具当下市场的领航思维的,年轻人们习惯过“电”的音乐语态,与田小姐仙气飘飘的人设,很令人眼前一亮。
最后,三石要为田馥甄鸣不平的是,在本届金曲奖拥有24个名额的“年度专辑奖”提名上,也看不到田馥甄,又是怎么回事?难道《日常》连年度24佳华语专辑也不够格吗?摊手……